图1“空间人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工作坊招生海报
工作坊正式于12日上午开始,在简单开幕致辞后,范毅军研究员以《从时空GIS到空间人文学》为演讲主题开启本次活动。范老师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与趋势为切入点,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数字化的流程(数位典藏à数字人文à空间人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释了空间人文学的概念与内涵,着重强调空间人文信息的核心五要素,即:“人、事、时、物、地”。以及进一步的空间人文学的初步落实—构建一个虚拟的时空框架,直至如今对虚拟时空框架的不断持续优化。然后以精彩的学术研究(1:明清江南市镇研究;2:清末华北集市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为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图2范毅军研究员做《从时空GIS到空间人文学》主题讲演
图3学员们认真听课
图4廖泫铭老师讲授古旧地图资料数字化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由廖泫铭主任主讲、白璧玲博士配合,系统讲授了GIS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突出实操训练环节。讲授内容包括GIS概念、GIS数据模式、GIS矢量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地物概念与分类等相关内容。结合开源软件QGIS,详细演示了软件使用方法与应用案例。在讲授过程中,廖泫铭主任从GIS与历史舞台的重建着手,系统教授学员们如何获取开源免费的底图、提供各种资源网站以及手把手的引导着学员们运用QGIS进行地图影像配准,从而使得历史地图或影像与实际空间地理位置相匹配。其次,带领学员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数字化相应(点、线、面)数据,建立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从而进行相关数据历史统计、数据分类或分级可视化以及数据出图布局设计,得到各自精美的电子地图。在GPS与文史田野实察教学环节,廖泫铭主任指导学员们下载田野记录工具—OruxMaps App并安装,通过App采集各自校园行进路线数据并分别导入Google Earth和QGIS进行路线可视化。同时,课堂上丰富的GIS空间分析案例,让学员们收获颇大,并能结合自己的研究题目开展GIS分析与制图作业。
图5白璧玲博士现场为学员答疑解惑
在工作坊最后一天下午,范毅军老师带领大家进行现场讨论。学员们结合三天所学以及自身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自由提问,三位老师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进行回答。学员们的提问热情高涨,老师们的回答精彩绝伦。最后本次工作坊课程在学员们与老师们的自由讨论中落下帷幕!
图6学员在自由讨论中踊跃提问
图7范毅军老师回答场景
(陈刚、万浴供稿。文中照片主要由赵寅州提供,本文部分文字由学员提供,谨致谢忱)
2019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