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Lab | La La Land ——尬舞不如听曲

发布时间: 2017-02-22 吴维忆

   公众号:lingyilab

零壹Lab: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01Lab: Archiving digital lives, reconceptualizing sci-tech and the humanities

套用男主小塞的用语:La La Land是一部严肃的(serious)歌舞片吗?如果以La La Land所致敬的一长串影史上的耀眼明星为标杆,还真的不好说。当然,对于好事者,观众有天然的权利呛声:互文是什么鬼?克利斯蒂娃又是谁?La La Land让我愉悦(pleasant)、感动,要你管?

La La Land 的确是一部洗眼睛、洗耳朵的好电影,但它的舞蹈确实不如其前辈,而且不仅仅是主演能力和表现力意义上的逊色,更是在于今日之观众对于那一长串被致敬的歌舞片和它们的那个时代已经完全陌生了,所以才不介意或者也并没有意识到La La Land的舞蹈失去了在一部歌舞片中的灵魂位置,成了被推来推去的换场背景。

何为灵魂?中国古人在约两千多年前曾提出了人类情感与艺术之关联的一种解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动之强烈,无以言表,甚至吟唱亦不足以传情,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因此,舞蹈是音乐无法替代的,而歌舞则是叙事所不可凌驾的,所谓的歌舞片当然更是如此——这就是灵魂之所是与所能。为什么失落?在米娅讨厌爵士乐这个情节中,她觉得电梯里播放的爵士乐也很好听,不过大多数时候几乎没人会留意背景音乐罢了。长期在餐厅弹铃儿响叮当的严肃钢琴家小塞如果不是在撩这位妹子,估计早就发作了,只是这位爵士乐死忠(traditionalist)拒绝承认(“not on my watch”)的是:曾经前台的总会退到后台,而风俗移易,音声、舞蹈自然不同,失落,当然在所难免。

如何失落?解释这个过程,是一个涉及到电影产业、社会文化史甚至全球政治经济的宏大工程,已经超出了对La La Land的讨论范畴,姑且先避而不谈。与舞蹈相比,音乐是绝对鲜明的亮点,所以,在观众接受心理层面上解读La La Land的成功,尬舞不如听曲。而如果只谈配乐,就进入了严肃的数字艺术学者真正要讨论的话题:电影音乐—情绪—记忆

就像好的设计应该让人无从察觉一样,好的电影音乐同样让观众听不到它的技术含量,所体验的只是剧中的情绪与自己情绪的自然流动以及两者的水乳交融。就好像米娅对小塞比过中指,还是被小塞的free jazz撩到,观众能随着情节的推进,情绪起起伏伏,也是跟随了音乐的节奏——拿掉配乐,你还会被老套的故事感动吗?或许你要说,爱情和梦想的故事总是老套。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看戏、入戏的你。

“看戏流眼泪”的多情可笑吗?并不,因为情绪只是中点。情绪是连接音乐这一外在因素与内在深层记忆的中介因素(intermediate factor),这种连接及中介是结构性的也是功能性的:情节、表演、音画等的即时刺激可能导向观众的正向情绪回应,但入戏与否还取决于即时的情绪唤起能否进一步触及观众的记忆、又能在多深层次上激活个体生命的过往点滴在认知、心理层面的留存。而当配乐从电影中抽离独立,即观众在聆听原声音乐时,记忆又增添了一层——情节、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以及音画、色彩、氛围等的再现——这些对影片本身的回想同时又与观影时被唤起的记忆,以及对观影时情绪体验的回味混杂交织。当然,音乐从情绪打通记忆再贯通观众对音乐的呼应,说起来层次分明,入戏不过一眨眼。将“入戏”置于更广泛的媒介语境中,就是所谓的“沉浸”,“电影音乐—情绪—记忆”的关系也可以置换为“技术—情绪—记忆”。进一步可以推论,全媒体、VR和未来可能实现的其他技术突破,与沉浸效果的产生还隔着情绪与记忆两道裂缝,若无的放矢,手执穿云箭恐怕也是白搭。

再简单说说技术的问题。小塞混乐队时,几次闪过电音键盘的特写,尤其当他纠结到几乎爆发时,镜头在那个橡胶材质、红黑色的键盘上停留了数秒。这其实是后话了,第一次排练,他就被指教:“How can you be revolutionary if you are such a traditionalist?”所以,如果考虑“技术—情绪—记忆”的关系,情绪和记忆也绝非不言自明,单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批判技术,其实早已是无趣且无益的政治正确,人类的情绪和记忆经历了数次技术变革的冲刷,个体的情绪和记忆则在日常的技术使用中与后者深度啮合。更何况,“‘刺激’—情绪—记忆”并不是机械的应激反应,记忆本身也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形、固定的靶子,如果更激进一些,记忆真的是我的吗?关于身外世界,我们所想的总是太多;关于自己,我们所知的还是太少。当然,技术的问题并不单纯,小塞可以在电影中头顶主角光环,但是在全球音乐产业链之下,音乐风格的鄙视链太脆弱,孰是孰非根本上也是个伪命题:小塞可以改变而变得成熟,可以曲线救国或者迷失初心,可以以激情感染观众也可以让他们都滚蛋——这些都对、也都不对,这就是现实。

最后,聊聊记忆。走出电影院到现在,你还记不记得米娅一前一后的两句台/歌词?

“It’s pure insanity.”(第一次试镜)

“A bit of Madness is key.”(最后一次试镜)

那么,你还记得你第一部手机的电话号码吗?你会/曾试着拨打那个号码吗?这太荒唐?那么,看看身边,闭上眼你最挂念谁,睁开眼身边又是谁?待千帆阅尽,人如是,片子亦如是。

不过,或许你会若无其事地说:Why so serious? 

转载声明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零壹Lab所发文章。如需转载,请于显著位置注明出处,并放置清晰零壹Lab二维码。如需长期授权或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零壹Lab邮箱。零壹Lab保留追究私自转载者法律责任之权利。

零壹Lab邮箱:dh01lab@hotmail.com


主编 / 吴维忆        责编 / 陈静 顾佳蕙       美编 / 傅春妍


关注零壹Lab,获取更多数字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