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Lab: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01Lab: Archiving digital lives, reconceptualizing sci-tech and the humanities
*本文摘自《四方“博物志”系列对谈 安全区:良知能在战争中做些什么(下)》,根据讲座录音整理。
如何从数字的角度来创造历史?
两个案例分享。第一个是在弗吉尼亚大学的项目,目前已经成为美国内战历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叫“阴影谷”。阴影谷是一个收藏了美国内战时期法兰克福郡——美国的一个郡有时候不如我们的一个镇或者一个村大,人非常少——这个收藏就是那个时候平民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的数字档案库。在这里可以探寻上千份的原始资料,会看到法兰克福郡和奥普斯塔郡男男女女们的生活情况。这个档案不光是收藏,而且允许你对它的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探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它希望提供的并不是我们所谓的一个宏大叙事,或者是教科书里写的历史的一个面貌。它更像是一个图书馆,而不是一本书。你可以看到几千封信件、日记、机密和政府档案、新闻和演讲,记录着内战时期两个郡里的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它非常明确地称某些档案就是“数字档案”。在这个系统里,它允许用户去挖掘和探索,重视使用者怎么来考察,或者怎么来坚持你自己的路线去看。这就是互联网的一个特性,它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实际上是把决定权和讲故事的方式留给了用户。
第二,它跟一般的历史网站会不同,提供档案,但对主题,对内在的一些关系并不做挖掘。那么这里我们就会说,没有一个主题叙事,“阴影谷”更重要的是希望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录。它的界面提供了三部分,因为它的档案几千份其实也不算多,主要的时间跨度是从1859年一直到1870年,实际上大概时间只有11年,就是战争之前,战争中间的那4年,以及战后大概5、6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就会给你提供这样的一个界面,最左边就是战争之前,有一些统计的数据,教堂的记录,还有一些地图和图片,还有些报纸、信件等等。第二部分就是战争期间,有一些跟战争有关的资料,所以就会放战役地图,还有一些士兵记录。这是跟战争主题非常相关的。战后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比如说战后的机构。还有一些,它当时特别加了一个叫做关于战争的记忆,就是战后,当时那些人是怎么反思这场战争的。那么剩下的一些标签就是这个库提供的分类方式,比如说它会有信件和日记,有刚才说的报纸,还有教会的一些记录,还有一些就是专门提供参考文献,如果有一些老师或者学生愿意再进一步去看,基于这个项目做一些其他的研究,可以去那里看。
《阴影谷》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这是一张地图,奥普斯塔是它中间的一个郡,在弗吉尼亚。这个里面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链接,把所有的,当时这是由石板印的照片印在报纸上,它拿下来,然后把每一栋建筑做了一个外形的勾勒。勾勒以后就提供一个超链接。那你能干什么?就是当你点击在上面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它相关的一些其他的影像资料,包括它的一些历史记录。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那个地点可能在哪一年会是什么样。它这样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界面的索引。
《阴影谷》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在“战争期间”这个部分,它选择了很多它能找到的朋友之间的通信,以及情人之间的通信。像这个就是一组士兵的通信,其中四个人当时是朋友,三个人都去了联邦政府参军,一个人没有。他们在战争期间实际上有非常密切的往来的通信,这个信件就会看到他们当时是怎么来讨论战争这个事件的。其中一个人叫做亚历桑德罗·卡勒·麦克林,实际上他出身很平凡,后来做了律师,又做了那个州的参议员,在那之后他一直支持林肯。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作为政治人物怎么来讨论这个事件的视角,所以这个档案库也专门为他建了一个专题。所以你可以看到在1861年当中,他专门谈到的一些关于这个事件的看法。比如说第一行就会说到“这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是非常悲哀的一章”,然后讨论。这个档案库在做资料梳理的时候花了大量的功夫,除了它被检索,被有效地组织结构起来以外,所有的选本都做了精校。所有当时的信件他们拿到的都是手写体,手写体的话,我们知道中国人写字喜欢连笔,连笔潦草以后就不好识别,英文也是这样。那么他们做的方式就是把每一封信都做了转录,然后把中间包括有一些模糊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都标注出来,尽可能保证原档案的本原性。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虑到阅读,因为那时候的英文和现在的英文使用习惯,包括有些用词都不太一样,所以他还做了一个现代英文版本,这是为了方便年轻人或者当代人去阅读这些文献。这个工作是做得非常仔细的。
现在实际上很多数字档案都会借助一些新的技术去做,除了我们以往的扫描或者OCR,然后只是建档,或者给它建立一个目录的方式以外,他们现在开始对全文进行一个标准化的转译,开始进行了大量的收藏、转译和转换工作,将原始的资料转成机器可读的文档。在1993年的夏天,特别重要的就是有一个人叫安·鲁本,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以后开始在那儿读研究生,就开始带领他这个项目当中的其他研究生和研究助理在一个所谓的IBM的工作站上面开始讲STML,这是我们现在“通用标准语言”。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我们现在做档案或者做记录的方式,兼容性是很差的。兼容性差,或者说其他的资料的共享和流通也很麻烦,就是因为我们不做这样细致的梳理工作。我们也没有考虑到怎么与其他的档案库共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也是在我们的这个数字人文项目当中倡导这点,如果是用通用标记语言的话,就意味着可以跟其他的档案库共享。
第二个案例发生在爱尔兰。在1916年的爱尔兰,发生了很重要的一次复活节起义。爱尔兰国立大学做了一个项目,叫做“1916年的信件”,被称作爱尔兰第一个众包的公共人文项目。众包就是把很多东西开放给大家去参与,“参与”就是说你要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同时你要去作为它的一部分。所以它创建了一个爱尔兰在复活节起义期间所写的信件的在线收藏。这些信件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重大的政治事件,比如说复活节起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到那些使我们得以窥见百年之前日常生活、爱情与工作的信件。这意味着它既有政治主题,也有一些是我们日常主题,涉及面很广。它里面谈到的一句话,就是收藏中的这些信件其实连接着成百上千个生命,这是它主要提倡的一个方式。网站其实很简单,只有三件事,第一个就是学习,第二个就是探索,第三个就是贡献,这是它为什么叫众包。它的创办人苏珊一直相信,很多事情发生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可能就是某一年某个特定时间的事情,但是那些事情是发生在过去的,如果现在的人想去对那个事情有所感悟的话,就要去看到,接触到那些比较现实鲜活的记录,所以她会选择信件,这是她的出发点。第二个,它一定要让你参与,就是当我们一直在以一种接受的方式去读历史的时候,是很难有一种非常贴近的感觉的,所以她认为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志愿者来参与,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经历。这个里面,除了作为读者去看以外,它参与的方式就是让你手动地去读信,然后把信按照网站的要求转录出来。这是里面的主题,就是1916年复活节起义,然后就是关于这样的一个战役,还有孩子、乡村生活、信仰。它和阴影谷会有一点差别,就是会根据一些关键词和主题进行再分类,包括商业,还有城市与日常生活,犯罪等等。这里会专门有一个小红字在下面有一个标签,那一行其实是说“我需要你们来帮助,有189封信件需要你的帮助”,然后这里说“我有两封信件需要你的帮助”,它会一直呼吁大家的参与。然后这是它的一个标注的页面,标注的页面它也是用HTML语言来做的。实际上就是上面是信的手写体,会非常潦草。他们从爱尔兰全国各地收藏了很多这样的信件,都是在1916年。当然它也开放,如果你家有这样的信件,或者找到自己的家人之前写过这一年有关的信件,也可以去投稿。下面会有一个工作框,就是根据这样一个HTML的语言,它会教你怎么用HTML的语言,然后去把信件整理出来。当然它也会有一个校对流程的设计,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1916年的信》the Letter of 1916
好,这里其实就是在讨论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的项目,就是讨论关于新的历史书写方式的问题。如果想要让一种历史重新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重新地跟年轻人,尤其是跟现在的读者和年轻人产生关联,那我们希望能够有一种新的方式,比如说第一步我们要进行一个数字化的存档,那么我们要先将所有的纸本转为一个数字文档,要有一定的规范格式保存。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希望这样一种记忆的方式是以非常标准化的方式能够现在存在,而且能在将来存在。所以我们要让它适应未来的技术与社会。第二个,我们现在希望,这样一个知识生产鼓励的是让大家在网络上开放众包,然后参与这样的一些书写方式。第三个就是,我们希望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数字遗产,所有发生过的,所有存在过的东西,它应该有另外一种数字化的形态在互联网上生存。互联网上生存的下一个目的就是让它在互联网上继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这个实际上意味着所谓的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而且现在我们越来越希望通过一些像刚才这样的一些网站或者一些项目的方式,把它变成一个从小众,一小部分研究人员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转成一个大部分人感兴趣的话题。举个例子, 1916信件这个项目其实现在还是在主要是研究和教学,还有一些志愿者会参与,那么他们也在推一些面向更多用户的拓展。他们做的第一个向大众拓展的东西就是儿童玩具。儿童玩具,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就是转换成塔牌和这种纸制玩具,以某一次战争为原型做成玩具,让孩子们在玩这个的过程当中了解当时的历史是怎么发生的。而这种历史的发生是带有角色扮演性质的。这个项目因为有了大量的信件,所以它可以抽离出来一些这样的故事和个人的经历,以这种方式来带入到公众当中,让小孩子去学习。这个就是我想跟各位分享的。谢谢。
主编 / 陈静 责编 / 吴维忆 顾佳蕙 美编 / 傅春妍
关注零壹Lab,获取更多数字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