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Lab | 科技x艺术 用新的方式和艺术家对话

发布时间: 2017-07-11 翁浩原

   公众号:lingyilab

零壹Lab: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01Lab: Archiving digital lives, reconceptualizing sci-tech and the humanities

“艺术、科技看似极端,然而,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僵化的。中古世纪以来,科技与艺术的交会从未曾停止,而今随着网路原生代的崛起,艺术创作形式与思考都与数位科技有着密不可分且浑然天成的关系。”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艺术”和“科技”似乎是光谱的两端,也像学生时代的人文或理工分组,两者之间仿佛有无法触及的神秘领域,彼此隔着一个平行线的距离,永不相交。中古世纪的欧洲,由于古腾堡印刷术普及,让资讯可以迅速传播,这才让艺术与科技有了交集,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李奥纳多•达文西——大家所熟悉的这位艺术家,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和科技领域的全才,在《大西洋手稿》中,可以发现他对数学、自然科学、建筑、科技以及音乐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他用几何学观点来绘制人体的比例,也用来设计城堡相关的模型等;又如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构筑自身对于自然世界的想象,更用素描表现他高超的画技。他同时兼具理性与感性,也因此展现了科技和艺术的最完美结合。科技和艺术并非没有交会,甚至可以紧密地结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达文西,其作品已体现这种可能性。虽然时序至今,碍于现下教育体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致使科技与艺术的连结与想象被削弱了许多,但两者所产生的交互作用,至今却也仍未停止。

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对生产的观念;二十世纪中叶诞生的电脑科学,将人类的生活推进另外一个阶段;而千禧世代是人类第一批数位原生世代,从出生开始,网路就伴随他们成长。亦此,在艺术的发展上,艺术家除了使用画笔之外,科技(或称新技术)也成为实现创作的一种方法、一种形式、一种艺术。

借用科技,艺术家可以使用新颖的方法和观众们互动,作品将不再只是传统绘画单一地视角,或是单纯雕塑所带来的立体视觉,也不再是装置艺术所呈现的空间感,应用科技和数位技术能够创造一种富含包覆性、互动性等的创作,观众可以和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另外一种对话,发展“体验”的沟通方式。

随着科技不断地演变,艺术家可以使用的技术和探索的范围也不断地扩大。从传统的物理效应,到数位、生物领域(像是大数据、生物基因、虚拟实境、人工智慧等),艺术家从中取得灵感和应用方法,结合两者以完成创作。有些艺术家因为没有科学背景,所以必须和科学家一起合作,而原本艰涩难懂的科学原理或数位科技,也藉由艺术美学的呈现,变得更容易让人亲近与喜爱,互利彼此走向不同的未来。

科技固然改变了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数位世界下的创作思考逻辑又是什么?我们又可以从哪些面向来看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从一些艺术家(团体)、作品、展览,以及关键的机构和人物一探究竟。

 英国 Random International 

vs.

 日本 teamLab 

探索人类感知的可能 科技艺术大比拼

“不论你是想在博物馆里体验落英缤纷,又或者是散步雨中却不想被淋湿?当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携手合作,这些想象都可以被满足。借助科技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进行双向互动与抽象的美学沟通。”

科学艺术团体

Random International

1

漫步雨中,却永远不会被雨淋

Random International是由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三位硕士共同创立,因为他们的创作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取名为Random,亦即“随机”的意思,让人有一种不确定性。这三位创办人欧特卡斯(Florian Ortkass)、科赫(Hannes Koch)和伍德(Stuart Wood)(现已离开)在2005年正式成立工作室。

他们的《雨屋》(Rain Room)借用无数的3D镜头监测观众动作,把资讯即时传到天花板上的感应器,当有观众经过就停止落雨,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淋湿,像撑了一把隐形的伞,完成在雨中漫步的梦想,惊艳无数观众。作品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度亮相,随后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上海的余德耀美术馆和洛杉矶美术馆等地展出。

这件作品里头,观众和参与者是相当重要的,尤其他们发现每个地区的观众行为不尽相同。在英美,观众倾向单独的经验;但在上海,当地的观众喜欢几个人一同体验。但是因为《雨屋》的设定,是以个人体验为主,当多人一起体验时,会导致一半的空间都不下雨,所有的参与者因为和他们预先设想的有落差而感到意外,让这件科技艺术,不仅充满了新的艺术形式体验,还可以看见不同文化的互动需求。

后来,Random International在美国麻州LeLab驻村两年后,他们又发表了“150毫秒(150 Milliseconds)的展览,呈现与哈佛大学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成果,展出仿生机器人(Biomimetic Robotics)的雏形。《15点》(Fifteen Points)作品,是他们延续创立工作室以来的初衷,继续探索关于人类的行为、刺激,以及感知。

同年在纽约的佩斯画廊(Pace Gallery)的展览“On the Body”,他们就将当时开发的《15点》完成品作为展览的主要部分。这个作品是在探讨一个动作需要多少资讯,才能够被称作是人类。从作品的外观来看,机械手臂的大小其实跟人差不多大,每个手臂的尾端都有一个LED灯泡。透过电脑程式控制,藉由发光的LED灯呈现出一个走动的人性轮廓。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在于,藉由这样的视觉呈现,机械手臂究竟需要多少的移动量,才足以呈现出人类的轮廓,即使它是一个如此不加修饰的机械装置。

从《雨屋》到《15点》,Random International并没有一味使用声光效果与观众互动,反而是从观众的参与出发,去探索人们对于科技的感知,进而探讨科技又能让人们看见什么?Random International重视的是想法,因此更倾向于用一种“实验”的态度和观众一起探索,去挑战既成的感知,回归到人性的本质。

小档案

Random International

官方网站:http://random-international.com

简介:该艺术团体致力于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创作,使用科技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语言,引发观众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在冰冷的科技作品里寻找人性的温度。

科学艺术团体

teamLab

2

身历其境,舞动崭新的极致数位艺术

成立于2001年的teamLab是一个艺术团体,成员超过400位各式各样人才,曾在2012年应国立台湾美术馆的数位方舟计划,到台中展出18件作品。他们擅长创造身历其境的作品,让人一进到展间,就不想出来。他们借用科技,捕捉静物瞬间的自然,然后经过电脑运算的处理,栩栩如生地在观众面前重现,同时并透过感应器和摄影机,让观众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让艺术不再只是单方面沟通。

2015年teamLab为全球最大的巴黎家饰展(Maison et Objet)创作,他们把花倒挂且悬吊于空中,让人走进花草的异想世界。当人走进这个创作里,身旁的浮游花草也会一起上升,并同时以观赏者为中心,形成半圆形的圆顶空间,跟随观众移动,当遇到另一位观众时,两个圆形会合为一体,让彼此可以交流,就像真的身处于花园,在这个创作中,除了花草会移动,声音和嗅觉的体验也栩栩如生。

除了会互动的花园,2016年teamLab选择把漂浮的灯具带到巴黎。当人们在行走时,临近的灯具就会发出光亮和音乐,而相邻的灯具也会接收到讯息,然后一个传一个,不断地延伸开来,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动态美感。

teamLab在2016年12月底于华山登场的《舞动!艺术展》(Dance!Art Exhibition)及《学习!未来の游園地》(Learn & Play!Future Park)是继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之后的巡回。他们带来曾经在英国伦敦萨奇艺廊(Saatchi Gallery)展出过的两件作品——《花与人,不为所控却能共生-度时如年》与《花开富贵人生Ⅱ-年复一年,黑暗》。

藉由科技与电脑程式运算,teamLab将一年四季浓缩在一个房间里,其投影出来的花,会随着人们的驻留而布满鲜花,且跟着季节更迭呈现不同的花卉,当你移动或拍打时,那掉落的鲜花和翩翩飞舞的蝴蝶就会坠地且随风而逝,呈现独特的残酷美学。所有的影像都不是重复的,都是透过各式各样的感应器,对应当时的动作所制造出来的。

对teamLab而言,他们的作品是存在于艺术、科技、科学以及创意之间的平衡点。他们相信,数位科技能够把艺术的范围给扩大,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新的关系。重要的是,数位科技的诞生,让人们不用透过实体的东西也能表现自己,这更是为什么在teamLab的作品里头,常常可以发现那些绚烂的视觉,不再局限于某特定的时空,而是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发生着。

小档案

teamLab

官方网站:https://www.team-lab.net/

简介:成立于2001年,由程式工程师、数学家、建筑家、CG动画制作者等专家组成,致力将自然人文与艺术绘画结合互动科技,让古代万物以生动样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突破大众欣赏艺术的静态模式,呈现出奇幻美丽的互动全幅景观。

翁浩原(Eric),台灣人。曾旅居過倫敦和華沙,現居台北,英國華威大學跨文化溝通碩士。作為一個藝文新聞工作者,喜歡探究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人物,書寫藝術、文化和設計。

歡迎關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passagetoeurope/ 

Email: haoyuanweng@gmail.com

微信:sunerictwet

转载自《数位时代》2017年第1期,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2752/random-international-tea-lab



主编 / 徐力恒

责编 / 陈静 顾佳蕙

美编 / 张家伟

关注零壹Lab,获取更多数字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