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Lab | 瓦科·寇斯卡:net.art 与 ASCII

发布时间: 2017-08-17 陈静

   公众号:lingyilab

零壹Lab: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01Lab: Archiving digital lives, reconceptualizing sci-tech and the humanities

罗伊· 阿斯科特在《文之褶皱》中所做的探索,即以互动参与对作者身份进行消解的做法,在net.art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net.art是199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场艺术家运动。参与这场运动的典型艺术家包括瓦科·寇斯卡 (Vuk Ćosić), Jodi.org, 阿里谢·沙金(Alexei Shulgin),奥里亚 ·里奥丽娜( Olia Lialina),黑斯·本汀(Heath Bunting)和麦兹·布里兹(Mez Breeze)。与早期的数字媒体艺术家相比,这批艺术家在个人身份认同上有着更为明确的标识。他们自觉地通过在线的邮件列表或者网络社群共同创作艺术作品,同时发表、交流对艺术、新媒体、观念的看法,体现出了一种创作中的理论自觉性。在这批艺术家里,许多人有着东欧或前苏联身份,他们大多具备一些基本的网络开发或者编程技术。在1990年代后期,当计算机世界里的市场争夺白热化,尤其是网景(Netscape)公司的导航者(Navigator)浏览器和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之间爆发的浏览器大战(Browser War),使得那批出身于东欧或者前苏联的艺术家仿佛看到了1980年代末到1990年初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也即后社会主义政体转为资本主义的过程。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的技术开发中的垄断提出了批判。这使得他们的艺术创作往往与激进媒介(Tactical Media)联系在一起,他们使用低成本的方式来创作艺术作品,比如使用免费的阿帕网服务器(the Apache HTTP server), ASCII代码和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等[i]。

 

斯洛文尼亚艺术家瓦科·寇斯卡是偶然创造了net.art的人,同时也是ASCII代码艺术的代表。1995年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封内容乱码的邮件,其中可辨别的只剩下“net art”这一个单词。这个词随后被那些出没于在线艺术社群中的艺术家广泛地用来描述网络、浏览器和新媒体相关的艺术形式。而瓦科·寇斯卡也因为他所创作的一系列ASCII代码艺术作品而成为net.art的先驱和代表人物。ASCII作为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其功能就是为了让机器命令能够以人可读懂的字符形式存储和呈现出来。瓦科·寇斯卡在1990年代后期陆续创作了这一批基于ASCII代码的作品。他利用一种自制的转换编辑器,将音频、视频和图片中的像素转换成ASCII,同时利用和借助互联网浏览器界面,使得作品得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以超链接的方式构成整体(见图1)。

图1:“ASCII Music Videos & Vinylvideo”作品截图

         

瓦科写道:

         “所有那些运用了动态的ASCII, ASCII音频,ASCII相机的作品和实验,都从一个媒体平台导向另一个;而从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及其影响来看,这种导向每一次都是全然无用的。希望将整个世界基本上转换成为仅包含一点概念和可能的理论承诺的ASCII,是这个基于交流单位的文本的主题”[ii](见图2)。


图2:“Vuk Cosic自传”截图

文本作为一种过程的特性在瓦科的ASCII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ASCII作品本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ASCII代码作为艺术作品的最底层,却也出现在最上层。无论是在二进制代码中,还是在界面文本的生成过程中,代码都或显或隐的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从文本的动力学来看,如果说记号是再现的,那么编码也就是一种书写。它不仅是一种记号-制作的形式,而且也是一种工作的过程中物质对于观念的探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编码被赋予了生理的、社会的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甚至与我们创造性的思考内容联系在一起[iii]。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瓦科为何相信并赋予ASCII艺术介入现实的力量:编码作为一种书写,因其物质性而不可避免的具有了编码主体、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参考文献

[i] Ippolito, Jon,Ten Myths of Internet Art,http://www.nydigitalsalon.org/10/essay.php?essay=6, 2016-04-19.

[ii] “Vuk Cosic,3D ASCII, An Autobiography”,http://www.ljudmila.org/~vuk/ascii/vuk_eng.htm, 2016-04-19.

[iii]  Glazier, Loss Pequeno, “Code as Language”, Lenardo Electronic Almanac, Vol 14, Issue 05-06, 2006 


主编 / 陈静

责编 / 付梅溪 顾佳蕙

美编 / 张家伟

关注零壹Lab,获取更多数字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