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青年训练营第三期在高研院成功开展
李梦琦
本月12日,由南京大学高研院与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三期数字人文青年训练营在逸夫楼高研院成功开展,主讲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徐绘敏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社会阶层与数字媒体中的注意力流动”的精彩报告,并与到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不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为来自艺术学院的李梦琦,在讲座开始之前她简单回顾了往期内容,并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分享了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于社会阶层划分的批判,由此引入本期的讲座内容。
主讲人徐绘敏将报告内容按照同名项目的执行阶段分为四个部分:提出问题、文献综述、提出假设和实证。她认为,随着知识载体的变化,也就是从报纸到数字媒体的改变,知识的不平等分布正在进一步加剧,并产生一种所谓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在社会、经济、地理和文化上面分别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受众的注意力流动轨迹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受众主体的特质。
在此背景下,徐绘敏提出以下问题: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数字媒体中的注意力流动,以及数字媒体是否会影响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她指出,目前已有的研究虽然证明了这种影响,但是没有明确如何影响,因此在本项目中她将利用大规模的智能手机属性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构建人们在移动知识空间中的行为路径并进行分析。
基于“社会阶层会影响数字媒体中的注意力流动,而这种流动反过来会促进社会阶层的再生产”的假设,徐绘敏重点分享了数据构成、实证方法、分析过程和后期的检验,回答了最初假设的同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报告结束后,徐绘敏又回答了如何用数据勾勒知识空间路径的问题,区分了共现网络、流网络和Doc2vec的应用场景,并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讨论。其中包括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陈刚教授关于项目的提问方式,和“以经济情况作为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的合理性的探讨,以及来自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的同学对于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的其他途径的讨论。
现场的同学们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但是怀着同样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报告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场,在一起共同讨论了从数字到人文的诸多问题,证明了数字人文青年训练营确实为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并促进了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