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慕课|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

发布时间: 2025-09-01 数字人文慕课

《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

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团队的慕课近日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搜索学习,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课程简介

      “数字人文”是目前国际最具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前沿研究领域,致力于运用数据、数据思维与方法来解答和研究人文艺术问题。

      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实操。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部分将介绍数字人文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和重要项目案例的核心理论思路和方法路径;实践方法介绍与操作部分将结合具体软件和工具,结合具体研究议题,教授学生如何从研究问题开始,设计、实施,最终建立自己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

      本课程的四位授课教师来自南大艺术学院、历史学院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同时皆为南大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成员。四位教师将分担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参与课堂互动、作业辅导等课下教学工作。


主要授课语言
     中文(部分英文教材)


课程类型

公共课基础课


谁适合上这门课?

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有兴趣学习使用数据分析思维、数字分析方法、数字软件与技术来开展人文艺术研究的跨科学人才。


这门课教什么?

  • 引介前沿学术领域。介绍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扩大本科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知识更新;
  • 跨学科知识及能力培养。通过讲授面向人文艺术的的数字化、数据库、文本挖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主题模型及社交网络等方法,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跨学科人文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 数字时代人文研究意识及能力培养。聚焦人文艺术研究问题,借助数字人文思维与方法,培养跨专业学生开展面向数字时代的人文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 对接国际研究生培养需求。针对国际一流大学开设数字人文硕士项目,增强本科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 培养具备高数字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针对目前社会亟需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培养文科生的数字素养。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本课程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 了解数字人文、大数据等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 了解元数据、数字档案、图像标注方法及相关软件;
  • 掌握人文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
  • 掌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文本分析方法;
  • 掌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
  • 掌握GIS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工具;
  • 学会结合GIS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这门课的亮点是?

  • 本课程适合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满足学生,尤其是文科生上手学习数据分析及相关方法的需求;
  • 本课程内容专题性强,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清晰,且课程使用软件皆为免费开放版权软件,已有一些相关使用软件,可以配合作为课程内容使用;
  • 本课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四位授课老师来自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历史学院及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知识背景多样,且在数字人文领域经耕耘多年,发表论文多篇,并合作主编了“数字人文研究”系列丛书,在今年年内出版。四位老师近年来受邀在国内外开展数字人文相关讲座及工作坊多次,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


线下课程开展情况
   《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于2019-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在线下授课。课程受到了校内甚至国内其它高校的学生关注,报名踊跃。但考虑到授课效果,仅录取了40名正式学生,目前课程过半,学生已经以研究小组方式开展相关课程研究,教学立方上反应很好,综合评分4.98分。


师资团队简介

陈静,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发起成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成员。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2007-2008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2009年-2013年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2-2014年在美国莱斯大学赵氏亚洲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起就职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文化与媒介研究、数字人文、数字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数字人文研究”丛书编委及执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台湾大学《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期刊编委(2018-)、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数字人文》编委(2019-)、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编委(2019-)、学术公众号《零壹Lab》(“01lab”发起人)。

王涛,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德国史、数字史学、教会史等方向。担任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数字人文》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编委。

陈刚,博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城市)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在南京城市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图与古旧地图等方面具有研究特色。主讲《地图学》、《数字地形分析》、《地理学教学实习》,参与《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走进地理信息世界》等多门课程。近年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近代地图的南京城市历史形态复原与景观变迁研究(1840~1937年)”、“基于新型超媒体GIS技术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等。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如下学术奖励: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2019)、第二届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全国高校GIS成果奖特等奖(2017)、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出版主要学术著作或教材包括:专著《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2012)、共同主编《南京古旧地图集》(2018)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部。

梁晨,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理事。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2002年)、清华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和专门史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07-2009年)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1-2012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2016-2017年)担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化历史研究、社会历史学、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及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等。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教育学报》、The China Quarterl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已出版专著《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梁晨、张浩、李中清等,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和《民国大学生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以清华为中心》(独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南京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 百盛—清华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三等奖及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6年)、中组部第四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导论

课时目标:四位老师从个人科研经验和认识出发,和各位同学聊聊什么是数字人文,以及学习数字人文有什么好处

(视频)DH四人谈:什么是数字人文

(pdf)课件


第二讲 数字人文与人文大数据的关系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①什么是数字人文?② 数字人文的历史脉络; ③大数据与人文研究的关系:什么样的数据是人文数据?④以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有什么创新之处? 预期成果:了解数字人文基本概念及历史;理解人文数据特点;掌握数字人文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差异。

(视频)数字人文与人文大数据

(视频)大数据

(视频)人文数据的特点以及如何获取

(视频)探讨与数字人文的研究

(pdf)课件


第三讲 量化数据库的建制与使用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量化数据库的概念、建构方法与研究案例预期成果:掌握构建历史量化数据库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视频)必要:微观历史数据库的兴起

(视频)可能:量化数据库与中国史研究

(视频)如何:量化历史数据库的构建

(视频)要点:从结构数据到追踪数据

(视频)示例:从微观数据到宏观历史的中国知识阶层来源研究

(pdf)课件


第四讲 文本分析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量化方法的内涵与案例演示预期成果: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原理

(视频)阅读文献的新可能性

(视频)评价文本分析的三要素

(视频)文本处理的准备

(视频)文本分析的几把刷子(I)

(视频)文本分析的几把刷子(II)

软件学习

(视频)SegmentAnt

(视频)AntCon基本用法

(视频)AntCon主题词

(视频)AntCon关键词语境

(视频)AntCon固定搭配

(视频)Wordless用法1

(视频)Wordless用法2

(视频)Wordless用法3

(pdf)课件


第五讲 社会网络分析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内涵与案例演示预期成果:掌握Visone、Gephi等软件的基本使用

(视频)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案例

(视频)描述网络的属性

(视频)理解网络的指标

(视频)从理论到实践

软件学习

(视频)visone使用1

(视频)visone使用2

(视频)gephi用法1

(视频)gephi用法2

(视频)gephi用法3

(视频)gephi用法4

(视频)gephi用法5

(pdf)课件


第六讲:图像与数字人文的关系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①何为图像数据?②数字艺术与数字化艺术有什么关系?③怎么用图像讲述故事? 预期成果:了解图像数据特点;理解数字化及数字技术在艺术研究中的意义;理解图像元数据与数字艺术史案例。

(视频)图像与数字人文

(视频)如何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标注

(视频)数字化、数字艺术史

(视频)图像数据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

(pdf)课件


第七讲:数字人文:GIS与时空研究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① 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引论:为什么需要“空间”、空间之诸象、空间人文的概念; ② 空间人文是数字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工具与方法(初阶);④ 空间人文研究方法。实训工具:QGIS、GoogleEarth预期成果:初步掌握GIS与空间人文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工具。

(视频)概论

(视频)空间人文与城市历史地理(第一部分)

(视频)空间人文与城市历史地理(第二部分)

(视频)GIS与历史舞台的重建

(视频)利用GIS讲好城市时空故事

(pdf)课件


慕课地图材料

23.空间人文与GIS概论
02:02
汶川大地震遥感卫星地图 

02:15
上海市空气质量发布系统

05:29
ArcGis Pro软件界面

05:34
ArcGis online 界面

08:39
高分七号卫星立体影像


09:25
南极上空臭氧层地图
 09:26

黄河三角洲变化遥感技术图像

09:43
迪拜城市化进程遥感技术图像 


10:08
咸海50年内变化图

 10:28

中国最早拦洪水坝 

14:11
浙江宁波市奉化江流域示意图
 

14:14
奉化江流域地势图
 

14:15
奉化江流域测站分布及洪水分区图
 

14:19
奉化江流域遥测水情显示
 


24. 空间人文与城市历史地理
03:50
北魏南齐空间布局


09:29
webGIS Arc online网站图片


11:22

空间数据库电子地图


11:49
孙吴、东晋、南唐都城互见示意图 

18:22
东晋显西行求法路线图(佛国记) 

18:46

建康区域形式图

19:04

东西晋建康GIS制图 


19:39

东魏-梁Arc制图 


21:26

江宁图、金陵图 


22:04

江宁图、金陵图 


23:34

江宁府城图、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


40:28

孙吴、东晋、南唐都城互见示意图


49:16

南京市政区电子地图(工作底图)


49:27

六朝建康城市考古遗址信息系统 


49:50
六朝建康文物遗址数据库界面设计 


50:56
南京地区孙吴墓葬分布图


52:28
狮子冲南朝大墓周边遥感影像


52:41
狮子冲南朝大墓周边无人机考察、甘家巷地形图局部
 

25. GIS与历史空间舞台的重构

02:06
QGIS用户界面


08:03
台北市寺观分布图


14:43

台北市寺观分布图 连接外部数据


17:37

台湾街道图1897 


18:32
台湾街道图
  

26. 利用GIS讲好城市空间故事

02:28
故事地图


03:41
利济慰安妇纪念馆


05:14
新闻图-南京大屠杀电子标注


08:23
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AR故事地图


14:48
古图数字化底图


16:01
最近实测新南京市译图古图 


16:17
卫星遥感图制作古图 


16:31
地图配准和数字化 


17:21
东云慰安所标注示意

 

18:13
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中受性暴力女性的地图定位 


18:52 
故事地图、朴永心老人的时空轨迹中国地图 



20:25
AI制图工作 


20:25
AI制图工作 


22:01
朴永心老人经历过程图 


23:04
作品呈现图(视频略)


26:49
南京市测绘地图编绘 
 


24:06
合作完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