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lingyilab
零壹Lab: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01Lab: Archiving digital lives, reconceptualizing sci-tech and the humanities
数字人文的定义是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而变化的。数字人文由“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发展而来,所以早期的数字人文被认为是通过引进计算机、统计学等技术和方法对人文学科的问题进行辅助性研究,数据库、计算语言学、量化分析和超文本卡片等技术被大量的应用,因此,数字人文被认为是使用计算机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人文研究方法,体现出的是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人文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宽泛,强调数字技术文化和环境中的人文研究,将人文问题与数字技术与媒介研究结合起来,讨论复杂的数字环境中的人文知识发展状态和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强调跨学科性、动态性和混杂性,并对印刷文化和基于印刷文化的传统出版模式进行了有意识的反思; 而在近几年,数字人文的定义变得更加的具有兼容性,尽管计算语言学已经逐渐自成一个学科,但数字人文还是将其考虑在内,并还包括了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考古、艺术史等研究领域之外的数字文化、媒介文化、软件研究、编码研究等,更多的是从数字时代出发考虑重构人文知识的脉络和内容,试图从新的技术角度去构建当代知识系统和认知方式 [1]。这就使得数字人文具有了普遍性的跨学科意义,超越了早期的方法论和工具论的认识。有关更为具体的数字人文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人文计算的历史》这篇文章中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作为从事计算机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长达25年的资深学者,苏珊·霍基教授亲身经历了许多数字人文发展的历史性事件 :参与创办并主持过两个最重要的数字人文组织,即“文字与语言计算学会”(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缩写为“ALLC”)和“计算机与人文科学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缩写为“ACH”);她担任过两届“文本编码倡议”(The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缩写为“TEI”)指导委员会的主席,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在北美及英国推动人文科学的电子文本标准的统一化;她曾就职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加拿大的阿尔伯特大学,担任教授或数字人文方面机构的主管;她独著或合著了7部著作和30多篇论文,其中《计算机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指南》(A Guide to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出版于1980年,是最早讨论计算机在人文科学中应用的著作之一。这篇《人文计算的历史》正是霍基为《数字人文指南》[2]所撰写的第一章。在这章中,霍基介绍了从1949年到现代(该书发表时间为2004年)期间的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历史。
她将这段历史共分为4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0年代是“起始”阶段,以罗伯特•布萨神父和IBM合作的“阿奎那项目”为代表,主要致力于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使用基于穿孔卡和磁带存储的计算机对古典文本进行语汇索引、作者身份界定等文本分析研究工作,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文档索引方式为COCOA,也现了首个主题研讨会、学术期刊和专门的研究机构。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是“联合”阶段,伴随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和一系列在英美召开的定期研讨会,数字人文学者之间、计算机和人文学者(主要是语言学学者)之间进行了联合,以最优化资源投入最大化研究成果,以COCOA二代、牛津语汇索引程序 (OCP)、牛津语汇索引程序(OCP)和希腊语库(TLG)为代表的一系列程序被开发出来,主要致力语料库的建设与对文本创建、维护和存储方面的程序联合开发与推广。在这期间,文字与语言计算学会(ALLC)及其会刊在英国创建,“人文学科计算国际研讨会”(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缩写为“ICCH”)及从其脱胎而来的计算机与人文科学学会(ACH)在北美成立。此外,更多的计算人文的研究中心出现,这些中心也开始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
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早期被霍基教授称为“新发展”阶段,期间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促使更多的学者通过更加便捷、有效和创新型的方式进入到数字人文领域中。而电子邮件,特别是1987年humanist邮件列表的出现,使得数字人文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以一种更具有影响力的方式实现了在线虚拟化。在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文本编码倡议 (TEI) 《电子文本编码和交换指南》(Guidelines for Electronic Text Encoding and Interchange)。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计算语言学逐渐从计算人文学中独立出来。
从1990年代早期到现在的“互联网”时期是数字人文的成熟阶段。由于互联网特别是万维网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特别是图形界面的计算机及超文本成为任何人都可以介入和使用的资源,大量冠名为“档案”的学术出版和研究项目在网络空间中出现,并聚结了包括学者、编辑、图书馆员和程序员在内的一批致力于数字人文研究的团队,高校出现了数字人文的专业,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相关项目,数字人文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1] 参见David M. Berry,“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Humanities”,Understanding Digital Humanities,Edited by David M. Berry,Palgrave Macmillan,2012;Todd Presner,’Digital Humanities 2.0: A Report on Knowledge’,Version 1.6: Jun 8, 2010 9:56 am -0500,y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2] Susan Hockey,”The History of Humanities Computing”,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ed. Susan Schreibman, Ray Siemens, John Unsworth. Oxford: Blackwell, 2004
主编:陈静 责编:徐力恒 顾佳蕙 美编:张家伟
关注零壹Lab,获取更多数字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