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Digital History” and Historical Studies

Date: 2019-09-03 Tao Wang

挑战与机遇:“数字史学”与历史研究

摘 要

在信息时代,历史研究何去何从,是史学理论的宏大问题;对于具体的史学研究者,则是涉及个人研究工作安排的微观问题。本文认为,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是“数字史学”的兴起;文章以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历史研究未来的研究方法。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史学作为一门新生事物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但它并不会挤压传统史学的生存空间。相反,历史研究将主动吸纳数字史学的概念和方法,实现学术研究的“数字化生存”。


部分正文

1990年代,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版《数字化生存》,勾勒了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该书阐释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并且提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毫无可能的预言,现在都一一实现。不过,尽管尼葛洛庞帝凭借此书让他作为信息技术教父的声望鹊起,但他只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冲击,并没有太多论述。

一 “数字史学”的兴起

传统的历史研究在信息时代何去何从,这是史学理论的宏大问题;对于具体的史学研究者,则是涉及个人工作的微观问题。实际上,早在19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普及以来,学者们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文学科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国外学术界对“数字化生存”的理解非常具体,他们致力于用“数字技术研究传统的人文课题”。从198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人文计算应用”(humanities computing)的概念,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将人文学科的文献资料进行数码化处理,并且遵照“文本编码倡议”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完成了许多大型文献的电子化项目。—些大型数码化的项目至今仍在进行中,为人文研究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奠定了坚实根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码化生存”的趋势日益明显,1991年,有180多年历史的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成立了“人文学科的电脑应用中心”(Centre for 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不过,2004年,为了避免人们的误解,该中心狭溢地将人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宏伟工程局限在“文献数码化”的局促层面,安斯沃斯(John Unsworth)和西门子(Ray Siemens)主编了《数字人文研究指南》(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正式提出“数字人文”的概念。新的学术共同体形成了,他们定期组织研讨会,还创办了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数字人文季刊》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2011年,国王学院也把先前的电脑应用中心更名为“数字人文系”(Digital Humanities),开启了一门新型的专业。尽管还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一些传统人文学者讥讽它为“怪诞的”学问,⑦但数字人文研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

在中国知网查看: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JD&dbname=CCJDLAST2&filename=QQSP201501008&v=MDM0Mzd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9mYnVac0ZDbmhWYnJJTkR6WWZyRzRIOVRNcm85RmI=
本作品由中国知网负责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