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AR 故事地图项目专家研讨会

Date: 2019-12-30

AR故事地图项目专家研讨会

——南京侵华日军慰安所

AR故事地图v2.0版


2019年12月7日上午,AR故事地图项目专家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昆山楼举行。会议召集ARMapper项目组全体成员,汇报课题进度与工作心得;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这一切旨在更好地推动AR 故事地图研究、开展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 AR 故事地图 v2.0 版研制工作。


会议背景

AR 故事地图是一种新型的纸电融合的增强地图产品,是在故事地图的基础上,融合 AR 技术,扩展地图的动态表达能力,构建三维叙事空间,从而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再现故事场景及其时空特征。据悉,这一新技术已成为新型 GIS 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将为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学术研究、普及社会教育和增强历史空间体验发挥积极作用。一直以来,ARMapper项目组正是利用这种技术研制“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AR故事地图”。

本项目自 2018 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南京大学 ARMapper 团队与南京视网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开展合作,并得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南京大学数字人文与超媒体GIS工作室、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的大力支持。团队以“二战期间亚洲女性的青春坟墓——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AR 故事地图”、 “AR 故事地图”等为主题,申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三届中国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连获佳绩,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项目作品研制已经进入v2.0版本阶段,本次会议的召开即是为了对二期项目工作安排与工作重点做出具体部署。

一代产品 ↓


二代产品 ↓


会议内容

会议开幕

上午九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ARMapper项目组指导陈刚老师致开幕词。他对在场所有来宾表示感谢,希望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批评指导。

陈刚老师回顾整项工作的缘起。他说,“故事地图”的研究构想由来已久,是从2010年起,在编撰与研究《南京古旧地图集》工作的同时,就逐步思考开展“百年南京”信息化项目建设及相关主题研究。2017年,陈老师第一次参观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深深觉得,南京慰安所、慰安妇的历史,需要被记忆,也需要结合GIS、地图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更好地展示与传播这段历史史实。他接着说,“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面向未来、追求和平”。2018年,与本科生张景源、王泽慧等一起讨论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项目选题时,大家集思广益,选择“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主题,构建AR故事地图。最后,陈老师总结本研究的主旨是“以青年视角来认知苦难历史、以信息技术来传承历史记忆、以新型地图来讲好南京故事”。

第一部分:项目工作汇报

项目工作汇报以荣获第三届中国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唯一)的作品汇报与展示为中心。ARMapper团队总负责人王泽慧同学,声情并茂地开始了汇报演讲。她以著名的“怀孕慰安妇——朝鲜少女朴永心”照片为引子,介绍了二战时期侵华日军“慰安妇”问题,以及正在湮没于快速城市进程中的众多南京慰安所遗址,这一历史记忆承载体的保存状况堪忧,也亟待政府与社会给予关注和保护。本项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留存这段记忆?接着,王泽慧同学重点陈述了AR故事地图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同时,王泽慧同学重点对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AR故事地图v2.0、ARMap在线编辑平台等进行了视频展示。相较一期成果,二期作品在美观度和交互性上有了较大的改进,能够使用户在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基础上,感受AR故事地图相对传统地图的呈现优势与“慰安妇”问题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二期作品的改良极大提高了其延展性和可推广性。从创业角度来看,AR地图的应用市场非常广阔,我国近年来公开出版的地图品种超过2000种,其中大部分品种都适合AR化,仅全国中小学教学地图潜在用户就超过2亿人。



(老师们观看产品演示)

AR故事地图的创新与“慰安妇”问题这个极具社会性的议题融合,这个项目想法是一个很棒的创意,但其实际开展过程却十分困难。从0到1,从设想,到一期作品再到二期作品,史料缺失、技术壁垒、呈现思路的选择难题……其间心酸难以言表,ARMapper团队用一支记录了这一年多来团队工作推进的视频展现了团队成员为项目成形而努力的点点滴滴。


其后,团队各类分工的负责人分别对团队史料搜集、建筑建模、技术探索和应用展望这四部分的工作发表了工作总结与感言。

01 史料搜集 彭韵筑

“其实史料搜集的初步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现有的资料包括苏智良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利济巷旧址陈列馆中的资料还是比较多的。团队成员分工阅读这些文献,并且按照文献索引的格式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但是也正是这个文献归档的过程,团队成员发现了史料搜集表象背后的困难。因为慰安妇和慰安所的史料的搜寻研究依据是当事人的口述以及一些文献的记录,但是可以获得的资料中,日文和韩文的资料比较多,而且实地考察是有很多的错漏。于是团队成员开始进行了亲自实地考察以及进一轮的学术文献研读,从而能获得最新的资料。最后,在史料方面的成就需要感谢苏智良教授、陶赋雯老师和王涛老师对于团队的多方面指导和帮助。”

02 建筑建模 龚之璇

"真正的建筑模型其实仅仅只有一个利济巷的模型,但是建模困难依旧很大。因为资料不可考以及实地建筑测绘的困难,想要复原利济巷的原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非常幸运的了解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冷天教授参与到了利济巷陈列馆的修复工作,通过他获得了一部分利济巷原来建筑的数据,再结合实地测量的数据之后,完成了现在的利济巷建模工作,但是很遗憾与利济巷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03 技术探索 张一凡

"ARMapper团队其实就是一个纯本科生的团队,所以,在技术上其实还是要感谢视网么公司的技术支持。团队的一期作品的技术创新点在于将AR与地图学组合,并且拥有了一个自主研发的APP,但是在开发的时候,整个团队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多,在创新内部表达形式分歧很大,包括建筑应该如何呈现,朴永心老人的故事线如何加入等,在技术上的问题有慰安所的数据不够充分,识别精度不高,以及相机扫描地图没有办法聚焦等。其实团队一开始的目标仅仅只是一个作品,而不是一个技术成果,但是在不断开发技术以及不断与新技术与学科前沿话题融合之后,其实团队的技术在后期其实达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已经成为了地图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勇敢尝试。"

06 应用展望 张景源

 “大众对于历史的记忆是零碎的,但是其实从空间关系角度对历史进行梳理起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模式。而这种记忆模式的载体就是AR故事地图。而且最后,这个项目的成果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平台的提供者,每个人都可以进来评论,在原本的地图和读者之间的交互性之上,又增添了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互,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承载在AR故事地图上的话题的社会效益。”


第二部分 AR 故事地图 新技术

 在这一部分,视网么信息技术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ARMapper项目技术指导公司的总经理张帅我们解析了5G时代下AR故事地图的实现困境与前景。

“视网么”是张帅在博士毕业后回国创立的公司。视网么,是与人眼视网膜的谐音,取这个名字就是想通过视网么公司,为大家建立“第二个”视网膜。目前公司的主要的业务内容是AR出版物的方面,包括一些AR出版物的标准制定以及一些相关的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等,同时,视网么也承接一些博物馆展厅的项目等。“视网么编辑器”是视网么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它拥有多个图像识别端口,包括APP以及微信小程序等,其优势在编辑器可以提供海量的AR控件,利用AR控件用户可以轻松编辑自己需要的AR内容,大大降低了使用AR的技术门槛。

谈及AR技术与地图学的碰撞,张帅提出了一个如今AR故事地图发展面临的巨大问题——3D数据的缺失。地图本身是一个语言体系的载体,而普通的纸质地图等所表达的语言都是2D的,3D数据是很少的。但是对于AR故事地图而言,需要的却是大量的3D数据来构成的AR控件,这个问题目前的关注度是完全不够的。

最后,张帅以5G信息时代为蓝图,对AR故事地图进行展望,认为AR故事地图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将于5G信息时代达到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

第三部分 主题评议

在这一议程当中,在座的专家学者从六个不同主题视角对项目的内容与前景进行评议,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建议。

No.1 历史记忆与南京慰安妇问题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良芹老师评价说,本项目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优秀选题。她指出当下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关注力还不大,学者数量也有限。而慰安妇研究,更是少有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以苏智良教授为代表;在国际学界,除日、韩等国的少量研究外,几乎很少研究者关注与涉及这一重要选题。正是由于这一课题,缺乏社会层面的较多关注与反响。因此,在这一领域,亟待新技术手段的加入,不仅可以推进研究,也可以增加社会传播与影响力。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馆员刘广建老师认为,AR故事地图就是新科技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产品。将历史资料仅仅放在研究者、纪念馆以及展览馆之中,其实是很难被大众接触或关注。以刘老师来看,厚重的历史资料确实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通过AR故事地图,将这段可能研究者已经很熟悉的历史,使大众重新认识、了解,甚至记忆这段研究者可能已经很熟悉但却远离人群的历史,其实就是珍贵历史记忆的传承与重生。

No.2 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谭志云老师首先赞扬了本项目工作。他也指出,互联网技术发展进程中,文科研究的门槛越来越低,而理科研究门槛越来越高,文理学科之间和理解、合作就变得相当重要。同时,与 AR技术相关的出版物市场需求非常大。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AR故事地图新技术和历史文化研究的结合,还应用到更多的文化传承项目中去,比如对散布在南京周边六朝陵墓石刻的数字化保存。此外,谭老师以自己的家长身份,对AR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个担忧,即:AR技术普及以及AR出版物的广泛应用,势必增大了孩子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而作为家长其实并不期望看到这个结果,这也是AR技术应用发展的阻碍之一。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陶赋雯副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表象文化,她认为历史文化研究其实是需要不断被表达的。她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国际慰安妇研究所呈现的表象形式多是同质化的,也没有较多新意,而且带有强烈的仪式感,讲述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是以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为开头,在经历非人的待遇之后存活或者牺牲。在陶老师看来,这样的表象形式,其实会对历史真相的复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她期望在未来, ARMapper团队成员,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继续搜集各地慰安妇的信息,研制世界慰安妇AR故事地图;同时,她也期望有政府或相关机构,能够为ARMapper团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No.3 GIS新技术和社会服务

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总工、教授级高工宋晓群老师首先赞扬了团队的研究工作,进而从历史资料分析方面,提出了两个崭新的角度。第一,他认为不同身份的人对于相同的资料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所以在呈现史料的时候,比如可从学者、读者、叙事者等不同视角来整理与分析史料。第二,他建议可以增加信息关联性,从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增加多角度、多维度的史料解读。在技术层面,宋老师认为AR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技术,在增强现实之后,是否能够考虑增加虚拟化,这或可成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宋老师还强调,地理信息的内涵与应用非常广泛,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索与AR技术的深入融合。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王结臣老师对地理信息与AR技术的结合及其未来前景充满乐观。他还从自身角度提出了很多新的方向,比如在老年机上如何使用AR技术等。他还指出,信息化进程非常快,包括中小学校中所推行的APP越来越多,学生的时间也多被学校垄断;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实际上有很多困惑;同时,AR技术应该多面向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是一个问题。王老师生动幽默地介绍了作为一位GIS学者的信息生活感想,也深深打动了在座的听众。

No.4 故事地图与产品的研制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理信息集成事业部副总经理、高工胡春霞老师的工作内容就是地图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推广,因此她就从如何促进AR地图产品落地实施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她还认为本项目,可以与现有的很多教育产品、文创产品紧密结合,从而推进AR地图产品的创新创业发展。

南京集艾思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江老师指出目前的AR故事地图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即在AR技术完美加入之后,作品的故事内涵还有缺失。同时,作品的展示,还没有说清与传统地图表现形式的差别。他指出,如何提升作品的故事性,将是故事地图能否落地实施的关键问题,也是能否参与到与南京大学数字人文与超媒体GIS工作室合作开展“百年南京”项目的关键。另外,李老师结合一个二胎妈妈的体验故事,对AR出版物提出了一些建议。

No.5 AR地图和纪念馆展陈需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文物部主任艾德琳老师对整个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纪念馆对本项目进展十分重视,他代表纪念馆来专程赴会。艾老师赞扬本项目能够弥补一个重要缺憾,即慰安妇研究领域所存在的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等方面的不足。目前,慰安妇研究相关资料还很少,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大规模的研究,所以相关文物保护也没有得到重视,这个项目其实就是对于相关文物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而且,在整个项目的呈现效果上,拿捏得度,并没有出现他过去所担心的娱乐化趋向问题;在这样沉重、厚重的历史色彩下,能够做到不偏颇于市场,也没有过于古板的故事地图作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接着,他提出了对于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 AR 故事地图项目的四个期望。第一点,继续完善史料,采访专家可以更加广泛;第二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推荐本项目参加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第三点,作品如何做到具体落地和展陈,利济巷分馆将建设多媒体平台,这是一个可以把作品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平台,从而向世界展示AR地图故事,提升慰安妇、慰安所研究的公众影响力。第四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正在建设南京大屠杀数据档案信息平台,目前主要在开展馆内数据挖掘和对外利用服务工作,他勉励与期望团队继续开展工作,并积极参与到信息平台建设中,并在地图服务等方面具体参与研究工作,服务于大屠杀研究,并加强对馆内数据资料的挖掘,和研制相关地图,在地图上更好地呈现大屠杀地点及其历史史实。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主任李长琳老师首先介绍了陈列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的研究情况,从去年以来就对南大ARMapper团队工作热情支持与关怀。她指出,在这两年期间,陈列馆已基本完成对南京地区慰安所的普查与研究资料汇集工作,目前正在开展苏锡常地区慰安所的调查。总体而言,慰安所研究的起步比较晚,从政府层面而言,很多工作还有很多困难。在世的慰安妇老人数量已很少,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老人的表白意愿低,也不愿意去诉说这段屈辱的历史,这其实是很急迫的一件事情。她认为,慰安所遗址不可能全进行保护;但是通过数字化手段、AR故事地图等方式,是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一个慰安所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可以让大家去了解这段历史。她谈及AR故事地图在展览中的运用,希望能通过陈列馆网站,以及公众微信号上,加一个应用链接;同时,在使用AR故事地图的时候,建议不要额外下载APP;而且可在地图中可以更多加入口述史元素,以增加故事性。在发言最后,李主任希望与南大ARMapper团队、南京视网么公司继续合作,进一步推进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 AR 故事地图产品研发,并尽快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展陈。

No.6 研究反思与未来期许

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副馆长、教授级高工徐建新老师首先说明了测绘资料档案馆的三个功能,第一是测绘档案的收集,主要通过政府行政力量进行收集;第二是测绘档案的分发;第三是地理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他提及,江苏省将要建设地理信息技术科技展览馆。AR故事地图是地理信息技术、地图产品的创新,将故事藏在地图中,对他这样的专业工作者而言,技术效果也是相当震撼的;他希望,本作品能收藏在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科技展览馆,并进行重点展陈。同时,徐老师认为,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 AR 故事地图产品,就是对历史现场的保护和回溯,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历史研究的融合。最后,他建议是否能够把AI融合,进而推进AR故事地图的新发展。


南京大学社科处综合办主任宋继伟老师首先对项目成果表示祝贺。他进而传达了习近平主席“517”讲话精神,指出哲学社会体系的学科传承,需要鼓励自由探索精神。ARMapper团队就是在陈刚老师指导下,面向重要历史问题,积极开展自由探索。从文化传承和创新角度、理论创新和社会治理方面,以及数据服务和经济管理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项目也将为南京大学学科高地建设、新文科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革命的融合等方面,提供新颖的研究方向。最后,他认为项目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发展。第一点是集成创新,该项目已经有很多可以去进一步挖掘的素材,可以进一步开展集成型创新。第二点是前沿创新,第三点是“保护”和“展览”,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研究数据集,建设面向历史文化记忆保护的专题性数据库,进而面向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展览需求,进一步完善作品,尽快开展展陈建设服务。

No.7 总   结

姜良芹老师主持专家讨论会,最后进行总结。她认为AR故事地图需要关注讲故事问题,在历史研究方面,讲故事更需要借助好新技术载体的直观呈现。近年来,“慰安妇的声音”申遗失败,而无缘《世界记忆名录》;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讲好慰安妇故事,当然也是因为相关研究没有跟上。其实,如果能够将学术研究融入故事的讲述,就更能够呈现历史的张力。比如梵高的作品,无论是从艺术史或者技术史,还是从光或者色彩的角度而言,都是极为优秀的,但是最为打动人的,其实是蕴藏其间的的思想和灵魂。所以,AR故事地图技术发展,应该是为追求呈现背后的历史张力而去不断努力。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了中午12:30,AR 故事地图项目专家研讨会圆满结束。此次研讨会不仅为ARMapper团队提供了一次与各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一同进行项目回顾与研讨的宝贵机会,也使ARMapper们从各位老师眼中看到了AR故事地图发展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不负众望,团队工作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侵华日军南京慰安所 AR 故事地图产品研究工作,同时也会将这一新技术拓展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使其在更加为广阔的平台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特别鸣谢与会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姜良芹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艾德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文物部 主任
李长琳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主任
刘广建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馆员
王结臣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教授
金晓斌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副院长、教授
王 涛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数字史学研究中心 副院长、主任、教授
宋晓群 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原副主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谭志云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徐建新 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副馆长、教授级高工
陶赋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博士后
胡春霞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理信息集成事业部 副总经理、高工
宋继伟 南京大学社科处综合办 博士、主任
张 帅 南京视网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博士
李 江 南京集艾思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徐 硕 南京视网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刘付北 南京视网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美术总监


(会议承办:南京大学数字人文与超媒体GIS工作室)

本文章转载自ARMapper微信公众号,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