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Thinking and Methodology: Digital Humanities as New Approach to Humanities

Date: 2022-01-02 Digital Humanities MOOC

《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

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团队的慕课近日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搜索学习,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课程简介:

      “数字人文”是目前国际最具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前沿研究领域,致力于运用数据、数据思维与方法来解答和研究人文艺术问题。

      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实操。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部分将介绍数字人文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和重要项目案例的核心理论思路和方法路径;实践方法介绍与操作部分将结合具体软件和工具,结合具体研究议题,教授学生如何从研究问题开始,设计、实施,最终建立自己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

      本课程的四位授课教师来自南大艺术学院、历史学院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同时皆为南大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成员。四位教师将分担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参与课堂互动、作业辅导等课下教学工作。

主要授课语言:
     中文(部分英文教材)

课程类型:
公共选修课

课程目标群体:
    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有兴趣学习使用数据分析思维、数字分析方法、数字软件与技术来开展人文艺术研究的多科学人才。

教学目标:

  1. 引介前沿学术领域。介绍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扩大本科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知识更新;
  2. 跨学科知识及能力培养。通过讲授面向人文艺术的的数字化、数据库、文本挖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主题模型及社交网络等方法,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跨学科人文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数字时代人文研究意识及能力培养。聚焦人文艺术研究问题,借助数字人文思维与方法,培养跨专业学生开展面向数字时代的人文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4. 对接国际研究生培养需求。针对国际一流大学开设数字人文硕士项目,增强本科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5. 培养具备高数字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针对目前社会亟需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培养文科生的数字素养。

本课程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了解数字人文、大数据等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2. 了解元数据、数字档案、图像标注方法及相关软件;
  3. 掌握人文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
  4. 掌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文本分析方法;
  5. 掌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
  6. 掌握GIS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工具;
  7. 学会结合GIS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线下课程开展情况:
   《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于2019-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在线下授课。课程受到了校内甚至国内其它高校的学生关注,报名踊跃。但考虑到授课效果,仅录取了40名正式学生,目前课程过半,学生已经以研究小组方式开展相关课程研究,教学立方上反应很好,综合评分4.98分。

师资团队简介:

陈静,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发起成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成员。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2007-2008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2009年-2013年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2-2014年在美国莱斯大学赵氏亚洲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起就职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文化与媒介研究、数字人文、数字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数字人文研究”丛书编委及执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台湾大学《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期刊编委(2018-)、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数字人文》编委(2019-)、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编委(2019-)、学术公众号《零壹Lab》(“01lab”发起人)。

王涛,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德国史、数字史学、教会史等方向。担任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数字人文》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编委。


陈刚,博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城市)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在南京城市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图与古旧地图等方面具有研究特色。主讲《地图学》、《数字地形分析》、《地理学教学实习》,参与《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走进地理信息世界》等多门课程。近年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近代地图的南京城市历史形态复原与景观变迁研究(1840~1937年)”、“基于新型超媒体GIS技术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等。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如下学术奖励: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2019)、第二届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全国高校GIS成果奖特等奖(2017)、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出版主要学术著作或教材包括:专著《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2012)、共同主编《南京古旧地图集》(2018)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部。

梁晨,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理事。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2002年)、清华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和专门史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07-2009年)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1-2012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2016-2017年)担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化历史研究、社会历史学、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及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等。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教育学报》、The China Quarterl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已出版专著《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梁晨、张浩、李中清等,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和《民国大学生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以清华为中心》(独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南京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 百盛—清华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三等奖及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6年)、中组部第四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