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导读》

第十六章

数字人文事关分享,而非建设¹

马克·桑普尔

乔治·梅森大学

每个学术共同体都会存在争论、紧张关系和分歧。在数字人文领域,数字工具和媒介(digital tools and media)的建设者与借此研究传统人文科学问题的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备受关注。史蒂芬·拉姆齐最有力地(最具挑衅性地)表述了这种分歧,诸如行动与思考、实践和理论、黑客与雅客的对立等。在2011年洛杉矶现代语言学会的年会上,拉姆齐宣称:“如果你没有做任何事,你就不是……一个数字人文学者”。2

我在这里不会直接探讨拉姆齐的论点(尽管我建议大家充分阅读由拉姆齐博客引发的深入讨论)。之所以提及他,只是把拉姆齐作为数字人文领域内各种紧张关系的一个例子。当然还存在其他对立关系:

教学与研究3,综合性大学与文理学院,中心与网络等。4我认为,数字人文领域内存在如此多的分歧——称之为立场或许更好——表明该领域有许多参与者,这是一件好事。我们现在欢聚在数字人文的名义下,实际上并非如此。5

我一直认为,各种分歧的存在会干扰数字人文展现真正的威力,而分歧往往由我们无法控制的体制和专业需求造成,而与进行生产的工具或研究无关。我始终认为,数字人文的核心不是知识生产,而是知识的再生产(reproduction)。我用各种方式表达了类似的信念6,在推特上的表述或许最为简洁:

数字人文不应该只关乎知识生产,而是要挑战表达和分享知识的方式。(马克·桑普尔通过ipad@samplereality在推特上发布,于2010年 10月6日6点51分)

数字的发展前景,不在于允许我们使用数字工具或这些工具带来的新方法提出新的问题,而在于重塑对知识的表达、分享和讨论。我们将不再受印刷书籍和纸质期刊的束缚,不再受生产成本和传播冲突的约束,不再受到自上而下和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阻碍。我们不应该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沿着传统的出版路线缓慢地传播,也不该使作者和读者都被无数限制知识生产和共享的门阀所耽搁。

昨天我在推特上表达了这些想法。例如,是什么因素阻止了少数学者创办自己的学术出版机构7?这样的出版机构将发布epub格式的电子书,当需要向后兼容时,可以按需发布印刷书籍8。或者,我想知道,使用亚马逊Kindle Singles 作为学术出版的模式会怎么样。想象一下没有笨重的期刊设备,独立发行的期刊文章。如果你坚持认为任何得到了出版许可的出版事业,都要比“少数学者”更加可靠,那么,数字人文中心创建一个自己的出版单位如何?

这些可能性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在思考MLA建立一个“学术交流办公室”,由凯瑟琳·菲茨帕特里克来领导9。我想说,这一举措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数字人文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不仅是因为MIA正在接纳数字人文,并严肃地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来推动学术发展。而且在于凯瑟琳·菲茨帕特里克正在领导这个办公室。菲茨帕特里克是共享媒体区域(Media Comm-ons)的创始人之一,10又是开放评议和试验性出版的有力倡导者。11她将给MLA的“学术交流办公室”带来远见、勇气和经验。

我不清楚MLA 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但也不认为过高的期望是毫无根据的。我可以想象到MLA为同行评议提供更大的支持,以取代匿名评审;MLA将更加重视数字项目,使其成为能站得住脚的学术研究;MLA 的出版领域在扩大。这些都是可预见的结果。无论MIA是否有一间新的学术交流办公室,这些期待最终都可能实现。

但我也能想象出不那么可预见的结果。我可以想象到学术性的维基百科作为印刷书籍的内容指南;MLA的电子图书充分利用电子阅读器的原生视频、歌曲和动态地图功能; MIA Singles遵循KindleSingles模式,进行一次性学术下载;移动出版,使用智能手机和GPS;将5000人参与的推特讨论内容编辑成官方会议简报。这些结果更具试验性,也更罕见12,但和标准的专著或论文有同样的价值,甚至更有价值。

数字人文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但是,等等,每一个反对的人都会说,那么合法性、教职、成本、劳动力呢?我说,他们没有抓住重点。现在不是我们限制自己发展前景的时候;不是把未来建立在过去基础上的时候;也不是自满、犹豫或固守现状的时候。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有句名言:“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借助数字人文,我们就有机会更均匀地分配未来;以更公平和更广泛的形式传播知识。“建设者”(builders)会建造,“思想者”(thinkers)会思考,但对所有人来说,不管我们在哪里陷入错误的分歧,都需要去分享。因为我们能够做到。



注释

1.本文最初于2011年5月25日发布在http://www. samplereality. com/2011/05/25/the-digital-humanities-is-not-about-building-its-about-sharing.(链接失效——译者注)

2.http:// lenz. unl. edu/papers/2011/01/08/whos-in-and-whos-out. html.(链接失效——译者注)

3.http: // triproftri. wordpress com/ 2011/05/14/acceptance-of-pedagogy-dh-mla -2012.

4.http: // www. samplereality.com/2010/03/26/on-the-death-of-the-digital-humanities-center.

5.http: // lincolnmullen. com/2010/04/29/digital-humanities-is-a-spectrum-or-were-alldigital-humanists-now.(链接失效——译者注)

6.http: // www. samplercality. com/2010/03/06/loud-crowded-and-out-of-control-a-newmodel-for-scholarly-publishing.

7.https:// twitter. com/samplereality/statuses/73048411082997761.

8.https : // twitter. com/kfitz/status/73054050156949504.

9.http: // www.mla.org/news_from_mla/news_topic&topic=303.(链接失效——译者注)

10.http:// mediacommons. futureofthebook. org.(链接失效——译者注)

11.http:// mediacommons.futureofthebook.org/mcpress/plannedobsolescence.(链接失效——译者注)

12.http://terpconnect. umd.edu/~mruppel/MLA2010_homepage. htm.(链接失效———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