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导读》

前言


梅丽莎·特拉斯

我很高兴看到《数字人文导读》简体中文版的出版。这本书的最初想法是在2011年初出现的,当时由于刚出生的双胞胎孩子,我彻夜难以入眠。在此之前,我就想着要将最常被推荐的关于数字人文科学的读物浓缩到一本浅显易读的教科书之中。由于我一直在密切关注互联网上是否应将计算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争论,所以我很清楚,将这些核心读物编纂成册会对那些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会是一本很有用的入门级教材。阅读材料的选择依据是基于世界各地用英语教授的数字人文课程的已有教学大纲,同时借鉴了“数字人文”这个新名词出现之前的材料,反映了早期的“人文计算”的情况。爱德华·凡浩特撰写了专门的章节,对该领域的历史和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朱莉安·奈恩则对全文和每个单独章节的介绍性材料进行了浓缩和综合,而我则负责管理选题、版权、授权和编辑的工作。最终该书英文版得以在2013年11月底由Ashgate出版社出版。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此书成为当前全球很多的阅读清单上的特别推荐。尽管诸位同事背景各异,但大家都在努力应对人文学科的数字转向。此后在2017年,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俄文版,接着就是2022年你阅读到的这个版本。

翻译的行为是一种分享。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的博士生高瑾向我们提议出版中文版。我们由衷感谢陈静女士将我们介绍给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同事们,并组织团队翻译了此书。这支自愿组成的团队确保了这些英文核心读物能够与中文同行分享。我们要感谢他们为翻译这样的文本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也深深理解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分享和协同工作的行为,并不是要把我们的观点传播到中国人文学科中使用数字方法的日益壮大的群体中去,而是要在国际学者之间找出相似性和共性,让我们能够构筑起国际辩论的框架:当我们说我们做数字人文时,我们在做什么?

在2019年11月南京大学的出版座谈会上,我们讨论了中国数字人文社群所面临的问题。数字人文是否是一个独立的主题?是否存在方法论上的共通?数字研究技术是否会成为人文研究方法的主流传统中的一部分?是否应该有一个地方性或全国性的学科协会来凸显这些方法对知识的贡献?这些方法是如何改变人文科学的?我依然记得在座谈会上,我一直微笑着频频点头:因为中国学术界数字人文学科界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在英语学术界一直在问且被问到的问题。

这是一本关于问题而非答案的书。它反映了试图界定计算工具和技术在人文学科领域应用的方法和价值的多种声音。它要求读者正视自己对这些价值判断的假设,进而理解实践、技术、理论甚至有时是激情交织在一起的元素,从而让计算与文化和社会相遇。我们希望在翻译过程中,这本书能够在中国数字人文社区引发类似于它在英语学术界引发的对话。你们的方法是什么?你们的故事和历史是什么?你们的远古神话是什么,谁是你们的英雄?在中国数字人文社区内,尊崇、特权和声誉是如何运作的,采用这些方法的学者遇到了哪些障碍?我们期待从您的见解中受益,并继续这些对话,以帮助我们所有人理解在人文学科中使用计算的最佳方式。为了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定义是必要的,我们期待着看到这些萌芽期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如何帮助这个群体建立和理解自己的方法。